今天,我們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 ,追求共同的
發展,就必須先確立對台灣的認同(Identity)。也就是由台灣 人以自由意志來建立自
己的政府,實行符合台灣人意願的政治體制,建設出不 分省籍,屬於全體台灣人的繁
榮社會。
以往在選舉中,總有人炒作所謂族群的問題,雖不應該,卻反映了某種程度 的事
實。例如我自己參加總統大選時,就在「本省人」居多數的選區有較高的 得票率。但
我衷心希望,今後的政治人物和選舉,都不再有這種族群的區分, 而以「新台灣人」
的認同為基礎,謀求共同的發展。
今天,我們在展望二十一世紀的同時,也要特別重視台灣歷史的發展。幾個 世紀以
來,台灣接納了許多不同的民族,也融匯了許多不同的文化,發展成為 一個現代化的
文明國家,並以此為基礎,來開創更恢宏的未來,這就是台灣存 在的事實與意義。
回顧台灣的發展歷程,我們有今天的成就,不是捨去某些文化或否定某一段 歷史的
結果,而是不斷「累積」的成果。「新台灣人」不是突然降生的,而是 歷史「累積」
的成果。
我心目中的「蔣經國學校」
經國先生的時代,是過去威權時代與現今民主時代的橋樑。我有時覺得,經 國先生
之所以扮演橋樑的角色,或許也是歷史使然。
經國先生赴蘇聯學習革命,卻意外的吃盡苦頭,還曾被放逐西伯利亞,在思 想和精
神上都受到極大的壓迫。但也正因為有此經驗,使經國先生展現與蔣介 石先生截然不
同的施政風格。
在經國先生身邊工作過的我,對於他的「魄力」,有頗深刻的體認。記得經 國先生
在擔任行政院長時,有一個親戚是人事行政局局長,因貪污案被處十五 年的有期徒
刑。據說蔣介石先生也曾為此事對他說:「經國,你做得太過了」 。但是,經國先生
對親人的貪污瀆職,仍斷然加以處置。
毫無疑問地,經國先生是一位政治家,與之相比,我只是一個學者而已。經 國先生
任命我當政務委員,想必是認為,為了台灣,我一定會全力以赴吧。
至今仍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第一次出席行政院院會時,有一位資深的政務 委員對
我說:「真不知道蔣經國找你們這些小夥子來,能做些什麼事?」雖然 面對這樣毫不
留情的質疑,我還是努力為台灣的未來,擘劃政策方向。
我在經國先生擔任行政院長時,當了六年的政務委員。如果今天的我不再只 是「理
論家」,而是「政治家」的話,這六年的「蔣經國學校」應該是關鍵所 在。
以蔣氏父子的功績為基礎
回顧這半個世紀的台灣發展歷程,再看今天我們所推動的各項改革,或許有 人會覺
得,我所推動的民主化,是切斷與過去聯繫的嶄新作為。事實並非如此 。先總統蔣公
與經國先生推行的雖是威權政治,但從歷史的觀點來看,沒有他 們兩位奠定的基礎,
就不會有今日的台灣。
幾十年來,如果沒有這兩位性格堅韌的領導者,台灣恐怕早已被中共吞併, 淪入與
中國大陸同樣悲慘黯淡的情境。
歷史的道路曲折迂迴,且充滿逆境,但這或許是必要的過程。我不僅推崇蔣 公和經
國先生對台灣所作的貢獻,也認為我們必須以這幾十年來所累積的經驗 與成就為基
礎,開創台灣的未來。唯有如此,我們的未來才會有光明的希望。 不感念前人功績,
一味批判,固然不對,但「李登輝,你的所作所為與前人不 同,所以不對」,這種說
法也是有問題的。
二○○○年新總統的必備條件
創造「新台灣」的「新台灣人」,包括原住民、四百年前開始來台的大陸移 民、五
十年前方始來台的新移民。也就是說,凡是居住在台灣,心繫台灣,願 意為台灣犧牲
奮鬥的人,就是「新台灣人」。
「新台灣人」所選擇的政治領袖,必定是可以廓然面對台灣的歷史過程,善 用歷史
智慧,前瞻未來的人。
我已經七十多歲了,實在不能、也不會再競選下一任總統了。我認為,未來 的總
統,必須是能以「新台灣人」為基礎,開創新時代的人。
我希望台灣同胞能珍惜台灣歷史發展的成果,也能深切了解每一個歷史階段 都有不
同的時代背景,不必用現在的價值觀,去臧否過去的作為。而要用開闊 的胸襟,接納
歷史的事實,並從中體會歷史的智慧,找出順應時勢的新作法。
希望台灣未來的領導人能在這個歷史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歷史經驗的力量, 讓台灣
的生存與發展永續延伸。
國會的徹底改革
隨著省政府組織的精簡和架構的調整,省議會監督省政府的功能不復存在, 所以應
將原先省議會所發揮的代表性提升至國會層次,與國民大會和立法院整 合重組,以建
立權責相符的國會制度,實現真正的民主化。
人民要接受何種教育、受何種法律制度的規範、依何種國會制度來反映心聲 ,是落
實民主化的最基本課題。如果不能將這三種制度建立完備,或人民不能 充分了解這些
制度的深層意義,就不算是真正民主化的國家。在總統任期內, 我希望能完成這三大
改革。
擴充社會福利制度也是台灣未來必須加強努力的目標。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環 境的快
速變遷,不免產生一些以個人努力也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我認為,台 灣當前有兩大
社會問題。
第一是原住民的生活保障。第二是高齡化的問題。
李登輝不在位後的台灣
二十世紀已走到盡頭,我的總統任期也即將屆滿。許多人認為,我使台灣走 向繁榮
和民主化,但是,我當初並沒有想到會走上這樣的人生旅途。
正如我在前面提到的,我不是政治家,更從未想過會出任總統。但是,我為 台灣奮
鬥的心念,一向非常堅決,也絕對不輸給任何人。
但今後台灣還得面臨許多的挑戰,接受各種的考驗。台灣的歷史,還要繼續 寫下
去。
今後我應該思考的是,「李登輝不在位後的台灣」。也就是,我卸任以後的 台灣將
會如何?
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家杭亭頓(Samuel P.Huntington)教授,在比較台灣和新 加坡兩地
政治發展時曾說:「台灣的民主主義,在李登輝去世後還會繼續實踐 ;但李光耀的政
治體制,將與其長眠地下。」他的這項觀察,確實頗為深刻。
政治家被限制在其舞台內行動。李光耀先生即使再盼望能有像台灣這樣的地 方來施
展其能力,卻因際遇使然,他的舞台也只能是新加坡這個國際勢力錯綜 複雜的小島!
在本書的第一章,我從「生為台灣人的悲哀」,談到「生為台灣人的幸福」 。我出
生在台灣,以台灣這塊土地作為舞台,努力奮鬥了幾十年。杭亭頓教授 所作的判斷如
果正確,即使我不在位了,我的努力成果也將留在這美麗的台灣 。
對我而言,這也就是「生為台灣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