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與寬容》/(2)為台灣經濟把脈




台灣經濟的處方

大家一定都感覺到,今年一月,台灣的景氣突然轉壞,在去年十二月還沒有這種感覺。台灣的經濟就像政治一樣,正面臨過渡時期。我過去執政的十二年期間,對台灣經濟如何從勞力密集轉變成資本和技術密集,以及如何減少與日本之間一年一百四、五十億美元的貿易逆差等等,曾經做過很多努力,也有很具體的成果。但是台灣的勞動、土地成本負擔遞增,競爭力減退,使得今天的台灣經濟面臨調整的壓力。除了台灣內部條件的變化之外,由於出口佔台灣國民生產毛額()五二%以上,所以在全球化的趨勢之下,也受到很大的衝擊。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台灣經濟開始產生問題,尤其去年底開始,過去快速發展的高科技產業景氣衰退,庫存大增,使以代工為主的台灣科技產業大受影響。

景氣衰退 產業空洞化

一九九五年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分水嶺,之前的經濟成長率每年約為六%至八%,甚至也有過一○%多的成長,之後的經濟成長率降為四%至五%。這是經濟發展漸趨成熟之後的正常現象,就像人年紀漸長之後,就很難再長高一樣。我們要瞭解數字所代表的意涵及問題的所在,不要只是用各種理論,來看台灣的經濟。

台灣經濟去年還有五.九%的成長,今年第二季負成長二.三五%,預估全年會降至負一%,這並非全然是外在的影響,本身內在體質的變化,也相當重要。

台灣經濟變壞,與空洞化大有關係。台灣經濟的空洞化是從何時開始很難確定,但去年空洞化的加速,則與產業大量移往中國大陸有關。台灣的資金,包括在美國及其他國家的資金,大約一千五百億美元跑到中國大陸。

日本從一九八五年起,開始在中國大陸大規模投資,後來投資趨緩,到最近又開始增加。這種趨勢與中國大陸取消投資限制有關。現在的上海、大連比深圳、東莞還要開放,也吸引大量外資。甚至香港也受中國大陸吸收外資的影響,紛紛前往投資。

台灣經濟景氣的衰退,與產業加速西移,造成台灣內部產業的空洞化有絕對的關係。如果沒有民國八十五年的戒急用忍政策,台灣產業的空洞化會更快、更嚴重。

對貨幣政策要有新思維

經濟發展與貨幣政策有很密切的關係。台灣早期的貨幣政策由嚴家淦主導,後來則是尹仲容。尹仲容的作法是先壓制通貨膨脹,再由中央研究院院士蔣碩傑推動匯率統一和提高利率,以維持經濟環境的穩定。

但是,貨幣政策也不能只求安定,而必須隨著經濟情勢的變化做調整。例如今年以來,央行降低貼放利率九次,達成的效果卻很有限;而央行調降存款準備率支援銀行,雖然刺激股市上揚,卻也只有短期的效用。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發生,新台幣匯率貶值,從一美元對廿五元貶至廿八元,央行想要穩定匯率,就算投入再多的資金,也止不住新台幣的貶值趨勢。

貨幣是一種商品,必須保持彈性,不能要求匯率、物價的長期安定。台灣目前經濟的一大問題,就是很多政策的負責人還沒有這個觀念,只想追求安定,卻不知道一味求安定是死路一條。

目前台灣失業率高達五.二六%,進出口貿易減退,產業外移,金融問題更多,諸如呆帳增加、股價下跌等等。政府面對這些問題,如果只採用調降利率、降低存款準備率等政策,來增加貨幣流通量,是很難達成顯著效果的。

目前台灣各銀行逾期放款比率大約八%,已是國際清算銀行()所訂自有資本適足率的底線;在股市方面,許多公司的股票跌破十元的票面價,只剩二、三元,如果在外國早就得宣布破產,但在台灣卻還能生存。這些不正常的現象,可以說都是偏重操作貨幣政策來解決經濟問題所產生的結果。

台灣的銀行呆帳沒有確切的統計數字,但銀行並不是沒有資金,而是怕呆帳,所以不肯放款。造成銀行有九千億元的閒置資金,而廠商卻苦於缺乏資金,股市也跌個不停,如果不及早處理,會爆發嚴重的經濟風暴。

增加公債發行 刺激股市景氣

克服經濟不景氣的方法有三,分別是金融政策、財政政策及產業政策,三者要互相配合才能發揮功效。台灣的金融政策效果有限,銀行有錢卻不願放,即使調降存款準備率也於事無補,更別提要幫助股市。此外,對銀行課徵營業稅也不應該,之前將稅率由五%降為二%,使銀行一年減少四百億元負擔,現在如果再降為零,將使銀行受惠更多,相信也能進一步刺激銀行資金的活絡。

美國對付經濟不景氣的做法是減稅,這是從雷根時期所採取的經濟政策,布希政府至今仍引用雷根的減稅方法來刺激景氣。這在美國雖然是很有效的做法,但台灣不能這樣做,因為經濟的結構和問題不一樣。

日本的經濟則有一個與台灣不同的問題。日本政府發行的公債佔GNP的一三○%,歐盟是七二%,美國五八%,但台灣實際發行公債只佔GNP的二七%。日本因比重偏高,不能增加發行公債,而台灣的公共債務法規定,公債發行上限為總預算的一五%,現在實際發行的公債則佔總預算的一四.六%。

所以,台灣與其實施減稅措施,不如增加發行公債,用來投資公共建設、提高就業。如果立法院可以修法,讓公債發行的總額不算借新還舊部分,則目前發行的公債只佔總預算的九.五%,還有發行公債的空間,約可籌措四千億元至五千億元,不但消化了銀行過度飽足的資金,同時也可以透過公共建設的推展,增加四%到五%的經濟成長率。

目前股市低迷,如何促使股市恢復生機,也是非常重要的經濟問題。台灣經濟現在不是要安定,而是要向上躍升,所以股市也要上漲。

要提振股市,就要大量引進外資。台灣有許多股票跌到八、九角,是沒有道理的,應該設法讓股價恢復正常水準。中央銀行過去用許多外匯存底購買美國公債,今後可以適時調節,也可洽商受委託的外國機構來買台灣股票。

台灣經濟的另一個問題是,外資來台受到太多的限制。我們應該學習上海,大幅開放。除了資金之外,也加速引進新產業,如廣告業、行銷業也很重要,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非常大。在目前的法令之下,如外國流通業無法來台投資,只能用變通的辦法來投資。政府應該徹底開放,讓外資和外商企業可以來台灣投資發展。

台灣是一個法治國家,凡事有法律保障,比較值得信賴,不像中國大陸法律不健全,投資風險高。只要我們開放,一定能吸引外資前來投資。